水蜜桃一三四专区

现代生活中的对联

       
        对联与现实生活
        上个世纪,当我们的国门被打开,在西方文化的大举人侵之下,有着几千年传统的中国文化,遭到了长达百年的彻底清算。到如今,我们的生活方式中保留下来的传统元素已相当稀少了。现在,越来越多的小资、中产,还有很多经常出人于国际舞台的各界英豪,都共同意识到:我们需要历史,需要传统文化。
 
        一种文化被彻底消解,沦落到了非要到博物馆找寻,然而却期望在现实生活中把它激活,这是相当困难的。若无强大的内在需求,几乎是做不到的。好在中国文化尚未被彻底消解。一直到现在,仍然顽强地存活于现实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还有一些,对联就是这样一种。
槛联是一种具有鲜明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形态。随便一个老镇、古村、寺庙、道观,任何一个山水名胜、历史遗迹,只要它的历史超过一百年,在经历欧风美雨以及接二连叁的政治运动洗礼之后,如果没有被毁灭,那就一定能看到镌刻、张挂在门柱、厅堂上的一副副对联。这些东西,过去是国人触目能见的。如今,在那些&濒诲辩耻辞;偏僻&谤诲辩耻辞;&濒诲辩耻辞;落后&谤诲辩耻辞;的、与现代化机器有点距离的地方,在西风夕阳中,带着斑斑驳驳的身影,对联依然默默地与有心人追寻的目光相遇。有很多人为保存这些行将尘埋的古联在奔走,很多人用照相机快门抓取着,。有一次,笔者到皖南的西递、宏村参观,在当地也买到一册未公开出版的,收有对联照片近百张。日本现代研究中国儒学的着名学者安冈正笃(1898-1983)在其所着的汉诗读本中有一段描述,可以让我们了解对联与普通百姓生活的关系。
 
        摘录如下:
        对句在唐五代到宋最早在民众生活中普及,表现为对联趣味,在农村酒店的门口挂着“黄酒童鸡风味/白头老媪生涯”;在旅店可见到这样的对联:“对烛三更梦/辞家万里人。”在卖烟草的地方会看到“幽兰君子德/香草美人心。”走到服装店会看到“温暖如人意/缠绵动客心。”在理发店柱子上会看到“到来尽是弹冠客/此处应无搔首人。”真是多得不得了。
 
        这里描写的商业环境中的对联,也许在唐宋时代并不非常普遍,但是,大量的文献记载表明,从明清到民国,商铺对联几乎都是不可或缺的。这类对联的存在,使追求功利色彩的商业,似乎变得文雅了。追求“利益最大化”的商人,很懂得欣赏人生的从容与优雅,这应该是中国传统儒商的特色所在。2009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郭齐文先生整理和注评的,比较集中地展示了对联在传统商业环境中的运用。现在的商业街早被灯箱广告、视觉化图像所占领,现在的中国商人在“商场如战场”的竞争格局中,不知是否还能留有几分静穆与“气定神闲”?但是,只要在中国人做生意的地方,总能找到对联的遗迹。尤其是到了盛大节日,商家为了营造适合中国人内心需求的气氛,往往都会挂上巨幅的对联。可以说,能把对联用好的商家,会是成功的、富有前景的。
 
        因为对联的最根本原理是在矛盾中寻求和谐,在对立中达到统一。若真正从对联中领会到了这样的妙处,这个商人就从利益搏杀中得到了超越,实际上就在心灵中获得了“气定神闲”。如此看来,也许可以从这样两方面来总结:一方面,对联并没有完全被工业化与后工业化的时代洪流所淹没,它在最讲功利的商业环境中都仍有生存空间。原因是对联与中国人的精神活有关。另一方面,对联是有益于商界的,专业加工定制对联厂家,对联的真精神是有助于商人心灵完善的。
 
        名胜联、商铺联之外,还有一类对联也是很常见的,这就是很多单位大门前贴挂的。譬如辽宁大学中文系的门前就有张震泽(1911-1994)教授题联,为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学不可已,后来居上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术无所私,青出于蓝